去年11月20日,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(Susan Rice)在乔治城大学(Georgetown University)发表了一次演讲,当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才几天。
我们可以把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做法反过来操作,比如用外汇储备给国外设备贷款,让他们用贷款的钱买中国的设备,这样既可以消化一部分外汇储备,又可以增加出口,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得到缓解,同时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,发展国际化经营,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。但是预言房地产10年内破灭,或者可以维持20年,我认为证据都不足。
关键现在这套体制,导致政府企业化,而又一身二任,既掌握行政权力,又追逐经济利益,其行为无法约束和抑制。改革应落实到行动上 时代周报:今年李克强总理的主旨演讲再次释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号。有些放掉以后,要有人来接替、有人去实施,这就需要发展和壮大社会组织。(张曙光:著名经济学家,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) 来源:时代周报 作者:董萍 进入 张曙光(天则)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济增长 。经过30年改革开放,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产业基础,并且已经积累了3.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。
如果在改革上能够取得突破,今年经济增长不会低于7%,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。为什么要叫停?现在出台的内部文件正在向社会征求意见,限定网络支付金额。但在发展和改革之外,这些年其实还伴随着另一个进程,那就是试错和纠错的进程。
前者是低端劳动力数量的危机,而后者则是高尖端人才数量的危机。举一个例子: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,各国政府都在出手救市。长此以往的结果,要么是两只轮子分道扬镳,要么是两只轮子彼此撞车。我在年前曾提出"市场经济四位一体"的概念,即政府-市场-社会-法治,今天中国在改革领域所做的许多事情,都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
未来三年,中国若不采取积极有为的战略,中国很可能又会被迫从现有的全球经济制高点上下来,重拾别人已经制定的游戏规则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能否有效缓解因转型而产生的社会矛盾,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能否有从容的心情应对各种更为艰难的挑战。
由于页岩气等先进开采技术的提升,美国不但开始真正实现"能源独立",而且正在悄悄改变世界的能源格局,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。今天中国的问题,已经很难用单一的角度切入:一些表面上看上去是周边安全的问题,但其根源却往往不在周边安全本身。由于体制的羁绊,同时也由于改革早年谁也没有经验,因此在"摸着石头过河"的逻辑下,中国的改革35年来"摸"出了许多成绩,但也"摸"出了很多问题。但社会是否有足够的成熟度,来承接政府释放出来的权力?如果没有,届时是否又会面临一轮新的试错-纠错的过程?当一只轮子走在政府退出市场的轨道上,另一只轮子却走在继续抑制社会成长的轨道上。
一个逻辑的结论就是:今天的中国,其实已经到了社会和政治转型的临界点,只不过还不知道如何转型,或还不敢大胆转型而已。中国的许多看不见的深刻危机,都可能在未来三年里或显现,或激化。而另外一些看上去似乎是纯经济层面的问题,但却关联着社会和政治的方方面面。未来三年,中国经济的问题,绝不仅止于一般人们谈论的"三驾马车"(即投资、出口、消费)的调整,抑或房地产、地方债和金融风险的掌控,而是还涉及到一些经济供求面的更加深层的问题。
这一循环之所以发生,相当程度来源于对转型的深层规律缺乏认真、系统、扎实的研究。当时有人公开认为,这再次证明中国的体制是行之有效的。
今天和未来的中国,为了"稳增长",就必须继续依靠投资的"疾风暴雨"。过去五年,美国的经济调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,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,创新的活力和经济自由度依然不减,而这是一个经济体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。
作者是香港的时政评论员。这也就难怪改革的机会成本被无限推高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:这些年中国常常在试错和纠错的循环里徘徊,甚至误以为纠错也是改革。如果到了2017年,仍不能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"钥匙",那么中国未来的麻烦将很多,现阶段的成就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而已。若没有政府之手的强力推动,中国的经济不可能有如此迅猛的发展。另一些表面上看是十分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,但追根溯源后却发现,其真正的根源却在于经济模式的失衡。
二、在"摸着石头过河"的过程中,允许试错、纠错的循环往复。 进入专题: 改革 。
"文火炖汤"能否敌得过,或逐渐替代"疾风暴雨"?这是"李克强经济学"面临的挑战。 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"改革元年"。
更要命的是,这一万人还在向海外流失之中。如果说,上述问题原本还可以"等待"或"拖延",那么未来三年里,一旦经济放缓或遇到挑战,所有的深层次问题就都将浮上表层。
但也恰恰由于政府之手的过度主导,中国才有如此严重的官员寻租、腐败和国进民退、民营经济萎缩,以及人民幸福指数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。未来三年,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情况将全面凸显,而其后果至少将影响未来二十年的中国经济。本文是其新著《当务之急:2014-2017年中国最大的风险》前言节选。这种"立体型困惑"所导致的"立体式改革运作",是过去35年中国改革开放所没有遇到过的。
在这个关键时刻,在历史的坐标下审视一下中国改革的历程、弯路以及未来中国的风险,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。当前和未来的中国,需要100万高尖端人才,而目前中国则只有一万人。
中国迄今的改革开放有两个最基本特点:一、从每一个孤立的领域单独切入,然后逐步拓展、延伸,其间无论是从农村到城市的改革,还是从经济到社会的改革,无不如此一个逻辑的结论就是:今天的中国,其实已经到了社会和政治转型的临界点,只不过还不知道如何转型,或还不敢大胆转型而已。
由于页岩气等先进开采技术的提升,美国不但开始真正实现"能源独立",而且正在悄悄改变世界的能源格局,这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将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当我们今天谈中国时,其实涉及到两个进程:一个是发展,另一个则是改革。
但也恰恰由于政府之手的过度主导,中国才有如此严重的官员寻租、腐败和国进民退、民营经济萎缩,以及人民幸福指数下降等一系列严重问题。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:这些年中国常常在试错和纠错的循环里徘徊,甚至误以为纠错也是改革。这种"立体型困惑"所导致的"立体式改革运作",是过去35年中国改革开放所没有遇到过的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能否有效缓解因转型而产生的社会矛盾,将直接决定中国未来能否有从容的心情应对各种更为艰难的挑战。
我在年前曾提出"市场经济四位一体"的概念,即政府-市场-社会-法治,今天中国在改革领域所做的许多事情,都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当中国正"埋头拉车",即埋首于自身问题的解决时,美国正在全球贸易规则方面重新建章立制,中国过去赖以飞速发展的全球化很可能因此而被虚化。
这也就难怪改革的机会成本被无限推高。如果说,上述问题原本还可以"等待"或"拖延",那么未来三年里,一旦经济放缓或遇到挑战,所有的深层次问题就都将浮上表层。
然而,当中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动力的时候,中国的创新精神和机制是严重缺乏的,经济自由度是严重不足的…… 与人口红利下降相比,中国另一个更为深重的危机就是人才危机。未来三年,中国若不采取积极有为的战略,中国很可能又会被迫从现有的全球经济制高点上下来,重拾别人已经制定的游戏规则。